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金焕民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118262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战略思维修炼:战略直觉与战略方法论---基于逻辑的直觉

热度 18已有 346556 次阅读2010-10-23 00:37 |系统分类:市场评论

      我在前面的文章中说到,以刘春雄与史贤龙先生的学识,他们不应该有分歧。看看他们的文章与相互评论就不难发现,他们之间的分歧甚至是越交流越显著。

      那么,二者的分歧到底表现在什么地方?在于战略机会的来源及其形成路径。

      史先生认为,战略机会来自对行业自身结构、趋势及演进逻辑的分析---基于经典理论、模型、工具和一般原则。

      刘老师则认为,战略机会来自于上述基础之上的企业家直觉。很可惜,刘老师没有很清晰地把这一点表达出来---尽管反复在说,但仍然不够直白。

      中国的企业家很有点“自以为是”,但越来越多的“自以为是”的中国企业家开始借助专业---这也是各类咨询专家都还有钱可挣的原因。  

      事实上,跨国公司的企业家同样甚至更加“自以为是”,只不过因为跨国公司是专业的代表,我们误认为他们不依赖直觉罢了。

      企业家所以能够成为企业家,所以能够坐在决策的位置上,正是因为他们能够对正确的东西做出准确的判断---无论是来自自己的先见之明或者是来自职能部门提供的素材

      刘史各自的表述,很容易让读者认为,史先生的观点是基于专业,刘老师的观点是企业家悟性。

      史先生也认为有两条战略路径:“战略或方法论(基于逻辑),根本的价值在于提供企业家决策的“一种”素材----理性的、逻辑的洞察,而不需要代替企业家个体感悟与直觉的“另一种”战略形成路径(一线感悟)”

      但史先生并不认为“基于逻辑”之外的“另一种”战略路径的可持续性或者可复制性:“需要研究的是基于逻辑的战略或方法论,企业家“机遇”(洞察并把握某种趋势的能力)的本质是行动力、偶然因素,并不具备方法论的指导意义”。翻译过来,这段话的意思是,值得研究的是基于逻辑的战略路径,它才具有方法论意义,而企业家悟性并不具有方法论意义。

      这个结论是值得商榷的。

      一个优秀的企业家,肯定有自己的经营哲学而不仅仅是悟性,而每个企业家的经营哲学,就是他的方法论。企业家的言论---无论是自己动手写的,动口说的,或者是别人捉刀的,不是一直在启发、教育他人吗?我想,除非是有“教授情结”的企业家,是不会到处讲书本知识的。

      毛泽东首先是个伟大的实践家,然后才是伟大的理论家。他的思想、言论和著作影响的岂止是一代人?其它就不用说了,单说发韧于“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的朴素思想,其影响从红军时期到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三个世界划分“理论”,中共、中国通过交“穷朋友”,就从国内影响到国际。我们今天的国际战略纵深,仍然是他老人家给留下来的

      毛泽东的方法论难道不是来自其直觉吗?当然,还包括众多建国元勋的直觉。理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方法论,首先来自实践,来自实践者的感情,然后长期积累下来,通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就慢慢地形成方法论了。我想,“中国式思维的缺陷”(见史先生博客)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得以弥补---如果我们愿意努力为之的话

      邓小平晚年最满意的称号并非伟大的理论家、思想家或第二代核心,而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这位提出朴素的“黑猫白猫论”的伟人,与毛泽东相反,不喜欢在理论上打转转,甚至不赞成过多的讨论、争论,提倡“摸着石头过河”,丝毫不掩盖其“草莽精神”。但他留给中国的精神财富,难道不足以称其为方法论?一个南巡讲话就足以让后人不再重复他的“过河”方式。

      我承认在现实中战略形成有两条路径,一个是基于逻辑,一个是基于直觉,但从个人认识上,我认为只要一条可行的路径:基于逻辑的直觉。事实上,史先生已经讲清了逻辑,刘老师也讲清了直觉。

      基于逻辑,能够发现机会制定战略,但如果缺乏直觉,则会出现“专业”的失误或“正确”的错误。

      在战略决策中,领先一步死,落后半步亡。那么,出手时机、出手分寸如何把握?战略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只有在科学的基础上,艺术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只有在艺术的指引下,科学才有发挥的空间。利弊是相依相随的,只有协调起来,才能趋利避害。

      我们看到了中国三十年企业发展历史中的兴衰。我们权且认定这是“中国式思维的缺陷”所致。那么,美国的汽车工业呢?美国的电子工业呢?之前的英法,葡萄牙、西班牙呢?当前美国、日本正面临的衰退呢?可见,可以传承的东西也未必就一定能够传承

      美国前商务部副部长指出,中国当前还难以产生超级公司。其首当其冲的论据就是,中国缺乏伟大的企业家。那种把专业作用凌驾于企业家作用之上的思维是十分危险的。中国企业专业不足,但企业家修炼不足远比这个更甚。再专业的参谋部也代替不了将军的作用。

      同样一个邓亚萍,因为缺乏“手感”,让那个叫“小山智丽”的何智丽打得毫无脾气---这块金牌的丢失是邓亚萍师徒都无法接受的,你无论用技战术或者水平都无法解释手感这个东西。企业家的直觉就是运动员的“手感”。

      事实上,刘老师“经典战略方法论的缺憾”一文中已经指出了问题的症结,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可惜因为文章短涉及面宽,如果不认真阅读的话难以透视其内涵

      我感觉有必要强调两个问题。

      第一,战略的本质。

      尽管它们是战略的“硬件”,但战略远不是选准机会并制定一个完善的方案那么简单。战略,本质上是企业家远见、意志和胸怀,否则,战略就缺乏灵魂

      在这个问题上,事实上史先生、刘老师都属于“技术派”,只不过史先生更强调规则、逻辑,刘老师更强调战术、直觉---但这并非他们思想的全部。也许程度不同、倾向有差异,但两位先生都没有对企业家在战略中的地位摆正、摆足。作为咨询顾问和曾经的企业高管,我不止一次强调过这一点,不是咨询公司、企业高管决定着企业命运,而是那个真正掌舵的人。也许这个人在哪个具体的方面都不如其他人,但在决策上,他超越了所有人。只有存在这个人,咨询公司、企业高管才能够发挥作用,才能显得无比卓越。隆中对的主角是诸葛亮,蜀的主角却是刘备。周恩来很会做事,我们无法想象如果没有他,遵义会议会如何,文革会如何,但他却十分推崇位置远低于他的邓小平,原因是邓“举重若轻”,总能牵到“牛鼻子”。

      第二,如何看待经验与专业,社会实践与理论研究。

      德鲁克就十分肯定地指出,对企业家来说,经历、经验高于专业修养。专业不是生产力,经验是。只有当人们能够熟练运用专业的时候,它才是生产力。而能够熟练运用的专业,就成为个人经验的有机组成部分。换句话说,能够创造生产力的是经验,能够不断丰富经验的是专业。

      社会实践能够产生正确思想,也能够产生错误思想;理论研究能够产生正确思想,也能够产生错误思想。也就是说,正确或错误都是基于理论和实践,走向哪里取得于个人修炼,迄今为止还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确保组织不犯错误。体系一旦产生错误其危害远超于个人。

      尽管我不太同意史先生的结论---关于战略形成路径的结论,但史先生的分析我是十分赞同的。中国人有“五多五少”(有主张,少边界;有感召,少筛选;有劝导,少禁忌;有观念,少方法;有目标,少路阶),中国人习惯于“摸着石头过河”、习惯于“车到山前必有路”、习惯于“船到自然直”,不愿意事前开展科学的研究。中国人判断新出现的事情、新产生的问题,总是习惯于借鉴历史知识和历史经验,不习惯于或者干脆就不愿意进行理论研究和理论思考。因此,中国不乏技术而缺乏科学---很早就有《齐民要术》、《天工开物》、四大发明,却没有最终产生系统的科学理论。即使是诸子百家也都是只言片语的言论集,这也是拥有所谓博大精深文化基础的中国,没有产生足以影响世界的社会科学的原因。我们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都说明我们善于总结,不善于系统化提炼。

      那么,对于战略性思维,对于中国式战略,拟或中国式营销,我们仍然延续和重复中国的传统吗?中国人从实践到理论的宿命无法改变吗?

      这是否就是刘史二位先生争论的根源

      毛泽东、邓小平所以伟大,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完成了从实践到理论的转化---从伟大实践到伟大理论的转化。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人的头脑中固有的吗?......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毛泽东的这个论断及“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所以伟大,在于它不但针对中国革命中的唯马列主义,而且针对中国历史上形形色色的“本本主义”。

      实践是检验真正的唯一标准。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所以能够成为中国改革开发的起点或者号角,岂非也是基于中国人的固有思维?岂非与毛泽东的思想异曲同工?

      我们不能只看到西方先进思想、理论、经验对中国企业的影响,我们同时应该看到中国企业自己实践经验的价值与作用。

      能够有效地借鉴、吸收外来思想、理论和经验,就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理论和经验,这也是颠覆不破的真理。

      没有伟大的理论,就没有伟大的国家;没有伟大的思想,就没有伟大的企业。不管别人的思想、理论多么伟大,都是别人的。虽然能够学习、能够借鉴,但只有最终形成自己的思想和理论,才能完成对“师傅”的超越。这是所有固守于已有经典的学者、专家必须认清的。


路过

鸡蛋
1

鲜花
12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13 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发表评论 评论 (14 个评论)

回复 刘春雄 2010-10-23 10:28
对我的观点,老金确实有画龙点睛式的提练。
回复 王亮 2010-10-23 11:45
金老师的大融合,确实经典!
回复 谢锡宙 2010-10-23 12:46
金老师这篇博文做足了功夫,无论是对辩论双方博文的理解方面,还是自己找论据方面都较为充分发挥与严谨,是一篇经典博文。学习!
回复 张骅 2010-10-23 19:25
有立、有据、有结论,讲的很通透!学习!
回复 刘庆 2010-10-23 19:45
学习了,受教了。
回复 史贤龙 2010-10-23 20:19
首先向金涤源先生严谨的学风致敬!
但是我还是借金先生之“地”,将我的观点表述清楚一些:
1、战略的本质:是企业家的决策,至于专业路径、还是一线体察、或者是个人直觉,都是形成战略的材料;
2、企业家对自己企业的战略直觉不能成为“方法论”:不管是其个人的经验与判断力,或是借助专业团队或外脑,因为决策讲的是判断之后的选择,这种选择不是方法论可以“自动”导出的;
3、为什么还要讲战略方法论:企业家个人直觉的限度、企业家“亲为”的精力限度、大规模组织的复杂性、专业程度上升等,企业如果以战略思维与战略方法论进行客观、持续、理性的研究、分析,决策的风险、速度与精准度才能保证;
4、个别企业家形成经营哲学与方法论是可能的,因为这些企业家将自己的思想系统地表述了出来,但这正是不可复制的。一部分企业家有其经营哲学,但这不是方法论,也就不具备可复制性,经营哲学各有风格,经营方法论应该有通用性,这才是思想界应该去做的事情。
5、实践、调查、经典学习、个人悟性,到底伟大的思想如何形成?这是个复杂问题。但是我想指出的是,“实践出真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等这些只是形成“真知”的一个途径,而不是唯一途径。
中国人的思维里,“简单归因”即将个别经验总结(上升)到普遍规律的速度太快(中国式思维里缺乏西方休谟的经验批判、波普的科学证伪等理性思维文化),尤其是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名人”崇拜,使我们喜欢跳跃式判断(中国式思维是我们思维的文化积淀,也是陷阱)。
我们必须接受的现实是,只有科学的、逻辑的思维,才能做出真正伟大的创举:西方科学可以让卫星上天,中国式直觉只能做出纸鸢,差别就是对客观逻辑的尊重。
中国古文化里还有太多的东西我们没有传承(我们与传统有一个不是很小的断裂)。但是,正确的东西,如西方的科学及思维方法论,我们必须毫无保留地先学习、领悟、熟谙,然后才能谈超越、创新。
回复 支持第一营销网 2010-10-23 20:31
科学家更容易继承,因为他有系统的方法论的支撑;所以一个科学家可以带出一个科学家;而艺术家却很难继承,因为他更多的依靠直觉。很难形成系统的方法论,企业家也一样。更重要的是靠悟。
回复 毛浓月 2010-10-23 22:05
真理越辨越明,精彩!
回复 金焕民 2010-10-23 23:39
支持第一营销网: 科学家更容易继承,因为他有系统的方法论的支撑;所以一个科学家可以带出一个科学家;而艺术家却很难继承,因为他更多的依靠直觉。很难形成系统的方法论,企业家 ...
八不着边的回复: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偷”;
临摹书法家的作品,可以最终成为书法家;
MBA的教学侧重于案例;
我们普通人只要愿意啃临床病历,大抵也能够成为先生。
在《销售与市场》杂志以研究优秀企业为封面文章的时候,我应邀采访过将近20位优秀的企业家,尽管每个都有自己的个性,但共性更多;
我相继为上百家企业提供过服务,也随便深度接触和解读了他们,按大中小分类,其思维特征、行为特征,每个层次都有其共性。
回复 宋福涛 2010-10-24 10:47
第一次完整、系统、逻辑清晰地把基于经验主义和基于方法论的创新路径谈清楚了!
回复 小韩 2010-10-24 13:57
主与从,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战略与战术,群体与个体的关系,都得到了辩证统一。
回复 刘庆 2010-10-26 01:26
多看一遍,真是一篇好文章!!
回复 任小东 2010-10-26 14:40
经典好文!
回复 刘平 2010-10-28 09:55
学习了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4-20 19:45 , Processed in 0.03214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