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与市场网

梁文道:我们需要强烈的文化身份

2012-6-8 14:55| 查看: 121822| 评论: 0

摘要: 我对中国文化的展望是一个挺悲观的态度。提到服装复兴,我马上想到四个字叫做“百废待兴”。我想我们可以参考别的国家,看看哪一个才是中国可以参考、可以走上的道路。 先说日本。二战后,日本迅速西化,其服装产业在国际上恶名昭彰。后来日本改变了。1981年的一场服装秀 ...

我对中国文化的展望是一个挺悲观的态度。提到服装复兴,我马上想到四个字叫做“百废待兴”。我想我们可以参考别的国家,看看哪一个才是中国可以参考、可以走上的道路。

先说日本。二战后,日本迅速西化,其服装产业在国际上恶名昭彰。后来日本改变了。1981年的一场服装秀上,日本设计师打破了欧洲人对服装的传统看法:他们用了大量的黑色——黑在传统日本美学里很重要。他们特别注重物料和材料本身的质感,探究怎样黑出不同的光泽。

这些日本设计师在巴黎学习,有意无意地都找到了某种日本精神,那个精神不在于表现上的细节,而是直接挖到了日本传统美学的核心。此后,大家对于日本式的服装就有一个概念,日本服装在国际舞台上出来了。

我们看另一个国家:比利时。以前我们不知道什么叫比利时风格,这不是欧洲历史上一贯的、有着独特审美的国家。但是今天的比利时是什么?非常大胆,非常前卫,非常创新。

这些印象怎么来的?

来自于90年代比利时那两、三代设计师的努力——在自己的传统或中断、或真空的条件下,干脆抛开包袱,以崭新的面目出现。他们不是法国设计师,不是美国设计师,他们来自于一个没有太明显的服装传统的国家,索性大胆尝试,却打造了一个比利时的国家形象。

这是两个极端例子对不对?我们再看另外一个国家——美国。美国非常有趣的地方是:几个服装界的大牌都在有意地塑造一种叫做美国风格的东西。你穿耐克就知道什么叫美国文化,不管你是高雅,还是贵族,还是平民,美国文化都在里面。

回到中国,我们很尴尬地处在两者之间:不像日本和印度,我们丢掉了中国穿衣的传统,又不像比利时那么极端。说中国没有美学那是不可能的,但是中国有很强烈的文化身份吗?说到形象代言,你可能想到长城、熊猫、功夫。那中国的文化身份是什么?很难说得出来。

若要真地营造一个在国际上站得住脚的、有着鲜明中国风格的服装,并不在于传统服饰的改造这么简单、这么表面,而在于有没有文化精神在里面,有没有国家品牌在里面。

所以服装这个东西,至少时装,从来都不是独立的。这是需要企业广泛地、主动地、甚至跨行业地的参与到整个国家文化的营造,才能找到出路。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酷毙

雷人

鲜花

鸡蛋

路过
收藏 邀请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3-29 08:09 , Processed in 0.03392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