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与市场网

不知新品死, 焉知新品生

2012-5-21 16:08| 查看: 225614| 评论: 0|原作者: 王文 刘新华

摘要: 礼品经销商对新品既充满渴望,又饱含心酸。渴望的是:上新品一旦成功,便能扩大销售,增加利润,壮大企业;心酸的是:走马灯似地找产品,走马灯似地换产品,上的新品还没赚钱就夭折了。  根据相关资料,所有的礼品厂家每年推向市场的新品高达上百种,但存活率不到10% ...

  经销商遇到这类“新瓶老酒”产品,要小心对待。因为在大多数区域,尤其是中小城市,采购者不比台湾、香港那么习惯接受新形象。其实,很多经销商都有这样的体验:市场上“数风流人物”的还是那几个十年前的老面孔,动不动换新包装的,反而死得快。
  
  超生游击队型
  礼品厂家的生产线还有很大的剩余产能,于是繁殖一些同系列的增补品。他们业绩不好时,一般都不断“超生”,期望新品能够弥补业绩缺口。但这些同类的增补品要么不是市场所需,要么就是替代原先旧产品的,1+1还是等于1。礼品经销商如果掌握现代渠道,可以适当进些货,增加几个排面;如果只有传统网络,还是少卖或干脆不卖为好。
  
  涂脂抹粉型
  这是礼品厂家所谓的“改良新品”、“差异化新品”,但实质上大多是涂脂抹粉。厂家的专业术语叫做“plus α”,就是在原有产品里面添加一些差异元素,让人看不见却又摸不着,噱头十足。对这类产品,礼品经销商要一分为二地辩证对待。
  
  上下通吃型
  有些礼品厂家站稳了低端市场,就想走高端;站住了高端市场,就想下低端。一句话,“上下通吃”。
  一般的理论是,高端向低端延伸容易,比如高档品牌衍生低端商品,采购者会认为是“系出名门”;但低端向高端延伸就比较困难,“打低卖高”多少让人觉得有点“假”。试想国产低端车厂生产高档跑车,谁不得嘀咕嘀咕安全问题。
  在中国市场,情况更残酷。不光“打低卖高”难以成功,“打高卖低”同样困难重重。君不见,很多大品牌推新品进军三、四级市场,基本都惨遭滑铁卢。因为这些大牌的系统和组织能力,与这些低端市场并不匹配。所以,如果礼品经销商遇见大品牌推新品,主动找上门来,不要高兴太早,因为这些大品牌的新品成功率还比不上地方小品牌。
  
  偷工减料型
  这几年原材料上涨得厉害,很多企业不堪成本重负,只有偷工减料,苟延残喘。但这毕竟不是好事,厂家免不了立个“贞节牌坊”,用一些不痛不痒的“卖点”,转移礼品采购者视线。比如前不久个别食品厂家为了掩饰“偷偷降低克重”,几乎是声嘶力竭地宣称它是新品。这种骗术终究会被采购者识破,经销商万万不可同流合污,不然吃亏的是自己。
  当然,礼品经销商也不要因噎废食。新品固然风险高,但看准了还是可以一试身手的,高风险高收益嘛!但经销商相对厂家终究是弱势群体,所以上新品时,要懂得如下自保原则:
  1.最好能先货后款;
  2.第一批进货不可太多,有了回转,再进第二批。没有回转,要壮士断腕,不可贪图厂家给的支持而越陷越深;
  3.要与厂家订立新品可退货的原则。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作者: 王文 刘新华)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12

酷毙

雷人

鲜花

鸡蛋

路过
收藏 邀请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4-19 17:35 , Processed in 0.03456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