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与市场网

被品牌剥削的经销商死路一条

2012-1-30 11:34| 查看: 407272| 评论: 0|原作者: 郝星光

摘要: 谁在剥削我们?是品牌!没有品牌的经销商,只能是默默的终端耕耘者,过着贫民生活。当你为赚得一时的差价而沾沾自喜时,品牌拥有者才真正走向了塔尖!
案例篇:同出身,不同命
经销商可以说是贫富分化最大的一个人群。在以下两个案例中,一个是日落西山、苟延残喘,沦落到渠道的最底层,一身土满脸汗地充当着搬运工的角色;另一个却在信心百倍地为企业上市而努力。是哪些因素导致了这种差距呢?
【案例一】老贾的一个轮回
中国还没有“改革春风吹满地”时,老贾就在一个街道旁边开了一个杂货小店。他待人热情,商品价格比周边略微便宜,生意红火。
1994年~1998年,随着商业的发展,开杂货店的越来越多,贾老板感到了压力,于是他就从进货的源头下功夫,与大批发商联系,加大一次性进货数量,把价格压了下来。
贾老板拿货价格比批发市场有了优势,就开始利用差价抢夺批发市场的生意,利用送货上门、优质的服务,成功地将一批小店开发成为自己的客户。不知不觉中,贾老板完成了从零售商到批发商的转换。
贾老板的销量迅速地增长了起来,他的经营方针就是:畅销的产品因价格透明不赚钱,那就少赚钱;冷门的产品价格透明度低,那就在它们身上将利润最大化;另外,偶尔遇到产品供不应求的时机,则搞一些来路不正的假冒产品掺杂进去,赚点黑心小钱,倒也没有人怀疑。
不过两年时间,贾老板发财了,买了几处房子,还有了三辆三轮车、一辆货车,并把家里侄子、侄女也叫来帮忙,另外还招了几个小工,跑腿送货外加跑业务,忙得不可开交。
1999年~2002年间,供不应求转变成了供大于求,企业竞争压力加大,等客上门的“坐商”逐渐被厂家冷落,具有配送服务能力和运作终端能力的经销商被宠爱有加,批发市场也转入冷清。
贾老板敏锐地产生了危机感,于是开始寻找品牌代理,首先碰到郎酒在招商,接触一下发现不但有广告支持,还有车辆、人员等支持。贾老板立刻动了心,签下了所在市场的独家代理。
接着贾老板又成功地拿到了统一、娃哈哈的独家经销权,声势更大了,整个批发部有了几十个业务员、促销员。
2002年之后,深度分销时代来临,厂家开始重新规划市场,纵砍横割。贾老板的市场空间迅速地被压缩到区一级,甚至是街道一级。老贾手里保持市级代理的只有部分滞销品牌,稍微强势的品牌则要求专销,或者是老贾把竞争品牌拿掉,或者就是他们把老贾拿掉。老贾头都大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由于市场上经销商数量增多,产品价格透明度增加,产品的利润空间被最大程度地缩小,老贾只能赚取搬运工的利润。经销权也不再是那么可望不可及了,老贾的侄子和侄女也都纷纷单飞,把老贾的客户划出了大半。由于利润和市场空间的减少,老贾当初庞大的业务队伍,也逐渐缩小到不足三五人。自己在闲时,也会给下游小客户跑腿送货。
最近见到老贾,他正在商店门前晒太阳,现在的商店比原来大得多,可是又回归到了零售为主的田地。老贾自嘲道:我这是来了一个轮回。
【案例二】明达公司跃上“塔尖”
1998年~2000年,是明达公司的筹备期,创始人之一张明,是一家公司的销售经理,同三个铁杆从企业辞职出来,共同集资5万元,买了一辆小货车,开了一家批发部,做起了酒水生意。
利用原有的关系人脉,张明得到了某品牌的大力扶持,不但获得了周转资金的支持,而且划给的市场潜力很大。张明成功开发了几个小二批,迅速做大了销量,有销量托底,回头再跟该品牌要政策,生意红红火火。
两年时间,资本滚动到了30万元,此时市场接近饱和,如何继续发展,成了新难题。
于是,几个合伙人在南桥一个茶馆里开会(后被张明称为有转折意义的“南桥会议”),研究企业的发展。在这个会议上,明达公司正式拍板成立,不再单纯依靠一个企业品牌来做,要做自己的品牌,并公司化运作。
2003年,张明抓住当地一个县级酒厂濒临倒闭的时机,包销了其产品,并推出自己的品牌“明达粮液”,面向全省招商。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作者: 郝星光)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123下一页

酷毙
2

雷人

鲜花

鸡蛋

路过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收藏 邀请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4-19 19:24 , Processed in 0.03390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