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与市场网

“强链接”能力决定企业生死

2019-11-8 10:09| 查看: 136299| 评论: 0|原作者: 陈春花

摘要: 每年阿里巴巴“双11”成交额的递增都在刷新人们的认知,让大家一次又一次看到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强链接”以及组织柔性的魅力。组织绩效的获得越来越依赖于外部,组织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必须具备“强链接”能力。


  产业价值链的模式,在互联技术的影响下从线性、固化的供应链,向柔性的协同价值共同体不断演化,这一切都要求组织具有一种新的适应能力—“强链接”能力。

  互联技术使得组织生存在一个无限链接空间中,在这个无限链接的空间里,企业内部转向开放的、社区化的组织形态,企业外部则表现为以顾客为核心的相互链接的价值共同体。

  这个价值共同体的基本特征是:企业内部多元分工,顾客与企业之间多向互动;价值网里每个企业的角色都随着消费需求而变,并在不同价值网里扮演多样化的角色;价值网里各角色之间是超链接和松散耦合的关系,已经不再是管控与命令式的关系。

  与顾客的强链接决定企业生死存亡

  在淘宝、苹果App Store、Facebook社交网络等云平台上,消费者已经是积极能动、有能力、有判断、有选择的链接价值共创者,他们的需求不断被激发出来,他们的参与能力也不断被释放出来。

  面对这样的消费群体,企业需要足够的强链接能力,方可与其共处。企业与顾客之间,如果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交互途径,顾客完全可以重新定义企业,重新定义行业。如果你对顾客需求的理解还停留在原有的经验和认知当中,那你在这个时代可能就没有机会了。

  在快速迭代的数字化时代,但凡做得好的企业,都已经在认知上做了调整,开始注重构建与顾客之间的强链接。这些企业已经不再仅仅谈论销售额过千亿或其他标准,而是让企业价值在和消费者的深度互动所构建的强链接中,不断释放出来。

  面向消费者,真正实现以消费者为中心,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是很多企业长久以来的梦想。在今天,大数据以及IT技术,使得梦想实现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

  2018年的“双11”创下多项纪录:实现销售额10亿元只用了1秒(2017年为28秒);实现销售额100亿元,只用了2分5秒;实现销售额500亿元,只用了26分3秒;实现销售额1000亿元,仅耗时1小时47分26秒(2017年为约9小时);在区域上,更是覆盖了200多个国家与地区。每年阿里巴巴“双11”成交额的递增都在刷新人们的认知,让大家一次又一次看到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强链接以及组织柔性的魅力。

  如果存在一种好的交互途径,消费者可以成为与企业强链接的价值共创者。以消费者为中心,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一直是企业的梦想,而互联技术构筑了梦想和现实之间的桥梁。

  谷歌地图的每个App都可以获取数据,消费者为了获取交通状况信息,选择上传交通数据,分享所在地理位置的交通现状,从而使谷歌地图的信息更加翔实,更好地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在这种互动的过程中,消费者已经无限链接到了柔性价值网中。

  小米公司由初始的100位铁粉,发展到后来的百万粉丝群,约10万粉丝免费帮其进行产品测试,约百万粉丝义务做营销,这为小米省下了不菲的营销渠道费用,又由于没有中间商,因而创造出了最高的性价比,从而在竞争激烈的红海中脱颖而出。这就是互联时代消费者成为共创者,带给企业无往不胜的力量的明证。

  强链接带来柔性价值网

  在我们所做的长达26年的中国领先企业研究中,协同供应以快速响应市场和顾客,是一家企业领先的根本能力之一。如何获得供应链效率,是很多企业管理者不断探索的方向,而形成高效的供应价值网络也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最近几年,供应链管理让位于价值网协同的共识,促使人们寻找实现这一共识的途径,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出现,让这一共识有了实现的可能。数据的共享或交换,极大地提高了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之间的协作效率。

  新希望六和基于互联网技术搭建了“猪福达”平台,正是因为有超过40万养殖户在这个共同的平台上,才使得每一个养殖户与消费者、与新希望六和之间达成高效的价值网络,从而保证养殖过程可控,并与行业、市场做出有效的互动,进而提高养殖户的价值回报。

  不久的将来,单向、僵化的供应链,将不再是企业间主要的发展模式,而灵活动态的价值网络协同模式将变得越来越普遍并产生良好的成效。

  这种动态的价值协同模式,其典型场景是:以一个任务、项目或订单为中心,快速涌现和聚合一批能够协同工作的企业或个人,每个角色都类似于各有专长的特种兵,任务完成后参与者迅速消退,临时性的柔性共同体自动解散。

  按照这个模式,企业完全可以以消费者为中心,快速组合有效的价值协同者,让不同要素在一个共同目标下工作,并完成这一目标。一旦消费者新需求出现,同样可以围绕着这一新需求,构建一个新价值网,用新价值协同者提供新价值,这就是柔性价值网。

  柔性价值网贡献于组织外价值共创

  凯文·凯利在《失控》中总结“蜂群思维”时指出,在20世纪,原子是科学的图标,而在21世纪,网络是科学的象征。网络思维的出现和网络技术的运用,使得竞争对手常常不在一个维度上,打败摩托罗拉的不是其他厂商而是谷歌的安卓系统;使实体购物中心受挫的不是其他商场而是以淘宝为代表的电商;未来颠覆汽车行业的不是同行业竞争者,可能是无人驾驶。可见其最典型的特点是:我们消灭你,与你无关。

  这使得企业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逻辑呈现全新的改变,即无法识别谁是对手,不同的组合带来全新的可能。伴随网状协同运作逻辑的形成、演绎与扩散,企业内的组织模式、企业的商业模式选择、企业间的协同模式,以及企业和顾客的协同模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被重新定义,组织从线性、确定的世界,走向非线性、不确定的世界,互联技术为网络化链接提供了底层技术支持,柔性化成为网络化选择后可具备的突出特质。

  互联网即社会网。链接的(connected)和网络化的(networked)是解开信息社会之谜的钥匙。价值网模式成功的关键是从线性、固化的供应链,转化为柔性价值网。

  柔性价值网是自组织而成的社会子系统,其重要特征是开放性、动态性和适应性。柔性价值网的协同效应,伴随着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出现成为可能。消费者和企业、消费者之间,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协作效率都普遍提升,单向的、僵化的供应链逐步被淘汰,动态灵活的价值网协同越来越普遍。

  由此可见,构建柔性价值网的价值在于:

  第一,可以拓展组织的开放性,组织突破自身资源约束;

  第二,使得组织间由无序到有序,产生协同效应,提高组织外部效率;

  第三,降低组织的外部依赖,提升对不确定环境的适应性,实现组织持续发展;

  第四,内部结构和外部关系的调整,使得组织可以高效增值服务于顾客价值。

  柔性价值网存在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具有主体中心性,主体间关系由强链接构建,可以进行高效的资源交换,具有网络协同效应;

  第二,价值主体之间价值观相似,具有较强的信任关系,互惠协同;

  第三,具有开放性,边界模糊,可大可小,以保证价值网和外部的社会交换,以及灵活应变性;

  第四,主体间互动的原则是,价值共创和价值共享。

  所以,柔性价值网可以快速响应消费者新的需求,可以允许其介入到产品设计、生产、交付全过程,甚至是以销定产的C2B模式,使得组织外协同可以实现高效率的价值共创。

  在互联网带来的无限链接的空间中,价值网内部必须是开放的、社区化的状态,这样才能有效利用机会进行资源的高效传递,进而实现组织外高效协同。如一个消费者新需求出现后,价值网可以快速组建,形成柔性共同体,每一个价值网内的主体都成为特种兵,快速涌现和聚合完成项目、订单或是任务。

  阿里巴巴每次“双11”的成交纪录刷新,也是和供应商们成功组建柔性价值网的见证。销售额的迭代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商业瓶颈,让我们认识到了供应商融入柔性价值网,成为共创者之后的强大力量。根源于价值网主体之间的信任和价值共享,消费者会相信“双11”价格是优惠的,商家则由于信任给出低折扣,因而创造出世界级的销售奇迹。

  7-Eleven基本没有自己的直营商店,也没有自己的工厂,更没有自己的配送中心,却依然成为创造近百亿元人民币利润的零售企业。

  可见,只要企业拥有强链接能力,将其利益相关者融入价值网中,就可以产生网络协同效应,实现高效率的价值共创。

  一切都在重构,组织间关系也被彻底重构了,这是互联时代企业必须面对的事实。企业处于一个更加互动、关联、开放的,类似于生态系统的格局中,所以企业的管理效率更加依赖于外部,组织绩效的获得也越来越依赖于外部。组织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需具备强链接能力、构建柔性价值网以及形成共生逻辑,组织外协同已被时代赋予了全新的内涵。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企业在不确定时代下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就是,将触角伸到组织外,实施组织外协同,这已成为数字化生存的必然选择。

  本文节选自陈春花教授与朱丽教授共同创作的新书—《协同:数字化时代组织效率的本质》


  编辑:木灵微信wangshenzhen2013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销售与市场网 www.cmmo.cn(作者: 陈春花)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酷毙

雷人

鲜花

鸡蛋

路过
收藏 邀请 分享到  

最新评论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4-23 18:52 , Processed in 0.03333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