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与市场网

手机经销商:八年变向矩阵式

2007-10-16 08:00| 查看: 150972| 评论: 0|原作者: 常玉龙

摘要: 矩阵式管理有其先天不足:内部权责难以分清,沟通成本增加,决策效率降低。若决策流程不完善,管理人员专业能力不济,或缺乏协同意识,那么矩阵的弱点就会进一步被放大。

2000年前后,2G手机技术日趋成熟,而新技术突破无门,手机行业迎来了产品严重同质化时代。“畅销的产品不赚钱,赚钱的产品不畅销”,曾经一统天下的洋品牌,也成了渠道商的“鸡肋”。
这时,国产手机抓住时机,借鉴家电营销的成功经验,率先在各省市建立市场队伍,并推行渠道扁平化(省代替代国代),提高了渠道利润,增强了市场动力。
卖了多年洋品牌的手机省级代理商X公司敏锐地发现:国产手机是赢利的突围点!为此,X代理商快速“腾挪转身”,开始了第一次变革。可从此至今8年来,它的变革历程似乎“永无止境”。

边壮大,边改革

突如其来的膨胀期
X公司认识到,要卖好国产手机,就要像国产手机厂家那样,提升自身的市场推广能力。
于是,它于2001年第一次设立了市场部,并在各地市组建了促销员队伍、市场督导队伍。由于国产手机企业的市场能力“功力不足”,市场宣传、促销物料都难以充足供应,于是X公司自己组织了一系列市场推广活动(自己出资制作了大批帐篷、专柜、易拉宝、报纸广告、赠品等),并率先在全省抢占终端,发展加盟连锁店,并且要求加盟店“统一形象、价格、货源、促销、服务”。这在当时相当抢眼,市场反响强烈。由其代理的夏新A8,一度供不应求。
不久,以诺基亚为代表的洋品牌也开始推行渠道扁平化,国内外品牌纷纷找上门来谈省级总经销合作。X公司的产品线大大丰富起来:以往,自己手里拿着的是“国包”分销下来的十余款机型(多为洋品牌);现在,已经是四大品牌系列三十余款机型的省级总代。
产品线多了,问题也来了:
1.业务猛增,公司开票、结算、送货、仓管等环节增加了人手,却依然跟不上步子。
2.“长腿”畅销产品与“瘸腿”推广产品混杂在一起,销售部热衷于能自己跑的“长腿”产品,而市场部在为“瘸腿”产品焦头烂额—它们的推广力度更大,也占用了较多的市场资源,销量就是提不起来!
3.制定价格政策时,销售部极力主张低价快跑,而市场部则主张在保证利润的基础上,加强市场拉动,意见难以统一。
4.2002年的“金九银十”旺季到了,市场部人员这边忙着抢占终端、推广机型上柜,那边却出现断货问题;销售人员面对四大产品线也是手忙脚乱,这边卖着诺基亚,那边忘了摩托罗拉;销售部经理和市场部经理则四处出击,分头忙着参加不同厂家的会议,分身乏术,“管理”只能零敲碎打。
市场与销售严重脱节,两条线资源难以靠拢,后勤工作没有保障,大大影响了公司的发展步调。

组织增肥
为此,X公司将销售部与市场部合并,按产品品牌划分成七个产品分公司(事业部制),成立物流、结算、人力资源等众多职能部门,将业务流、货物流、资金流分而治之,产品售后则单独成立售后分公司。
1.在市场上,强调各分公司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鼓励良性适度竞争。
2.产品分公司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负责各品牌的订货、市场发展、销售、客户维护,拥有独立的人事权、监督下的财务权;经营上,则接受总部业务管理中心(由原来的企业规划部转型成立)的综合考评:利润指标+经营指标+管理指标+权重指标=当月考评得分;月均考评分+资金回报率=年度考评得分。
3.总公司强调物流和资金流的集中管理:
▲各产品分公司不得私自经手任何货物、货款;
▲严格执行规定账期,应收账款延期则计收利息,冲抵分公司的经营利润;
▲货物自入库之日起计算在库时间,超过30天视为超期库存,强行计提10%的跌价损失,冲减当期利润,降低在库成本;
▲为了强化周转率和资金使用效率,每日会统计各分公司流动资金占用表,明确应收、预付、预收、库存、其他资金使用情况。
在实施品牌事业部之初,不但自己人受不了,客户也存在许多不适应。比如某些客户多次反映:一上午接待了6个业务人员,其中3个可能是X公司的(属于不同的产品分公司);进货打款必须分户独立操作,让我们做重复性工作,劳民伤财……
为此,公司决定,鼓励客户调整订货节奏,尽量将几大品牌产品集中订货,公司物流部则集中打包发货,这在某种程度上反而起到了一定的“协同销售效应”(客户为了保证货源,进货时赶早不赶晚、订多不订少),并节约了物流费用。
但是,集中订货涉及报价、报库存、查款、开票、发货等多个环节,过程烦琐,有时开好了票却发现了已经断货了,产品线之间也难以共享数据信息(比如订单难以合并),结算、物流人员每天都忙到深夜,旺季则通宵达旦。
这些问题,X公司借助随后导入的企业信息化平台,基本实现了产品入库、库存状况、网上下单、转款、开票、出库、打包、发货、通知、验货、售后等物流结算一体化,提高了结算速度和发货准确率。
经历了这次变革,公司的整体销量增长了7倍,代理品牌也增加到了10个,机型则增加到了100~120款。 

组织下乡

2003年,一、二级市场日渐成熟,为了保证销量增长,各产品分公都瞄上潜力巨大的农村市场,尤其是地市级经销商覆盖下的县级市场。操作这些山高皇帝远的市场,短短的一年时间里,驻地业务人员的数量就增加了3倍(每个地市由7人左右,增加到了二三十人),目的很简单:缩减差旅费用。
在驻地机构的设置和管理方面,各产品分公司各施“妙招”:有的外派员工,并在当地租房;有的是“流动型区域经理+当地业务人员”;有的采用差旅包干制。而所有分公司均是区域经理负责制,区域经理既跑业务又抓管理,两边难兼顾。
于是,公司决定集中管理外设机构:各产品分公司在某地(市或县)的总人数只要超过4人,由公司统一租设“住办合一”的办事处,不但配备联网电脑、文员、保姆,实现了销售业务与管理服务岗位分立(由于以往各分公司存在部门重合的问题,所以调整之后并没增加人员),还统一上马了信息化系统(包括零售日报和监控、员工考勤、促销员管理、促销品管理、盘库监督等),不仅提高了总部的远程管理效率,而且服务半径(管理的客户和门店)数量明显增多,市场反应速度明显加快。
驻地办事处终于洗脚上岸,第一次实行了正规化管理,而且,它们逐步成了公司在区域市场的“市场中心、管理中心、信息中心”,实现了“覆盖县级市场,提高服务水平”的目标。
但问题也随之显露了出来:
1.驻地文员既是服务人员(工作成效由销售人员评定、监督),又是管理人员(负责销售人员的考勤、客户回访、客情监督调查等),双重角色最终产生了矛盾,或是互相妥协,导致数据失真。
2.各地办事处齐刷刷地建立起来了,可对比后发现,同地各产品分公司的人均销售业绩大相径庭,同一分公司在各地发展也很不均衡,人员数量与市场容量不匹配问题浮现了出来。很显然,此前的调整追求“正规”过度了。
于是公司收缩部分战线,对非重点县级市场,实施分公司人力共享,选派一个销售代表统一负责各分公司产品,节约人力成本。

矩阵式管理:叫停还是深化?

尝试“矩阵式”
从2005年开始,城市市场基本稳定,市场进入了大卖场多头垄断的竞争格局,大卖场“议价能力”日益增强,城市市场越来越难做了。
2006年,中国移动高举大旗,大举进攻农村市场(“欢乐新农村”、“百万手机乐万家”促销活动),各地手机经销商、分销商也蜂拥而至。
四、五级市场被点爆了,可普遍面临物流覆盖难题:各大物流公司只能覆盖各大重点县,要进一步开发非重点县甚至乡镇市场,首当其冲是物流配送问题。
X公司调研发现,二、三级城市各大卖场垄断着七成市场份额,尽管仍有大批量的中小门店存在,但受资金限制,多数采用调货或卖一台进一台的“零库存”方式;而四、五级市场客户则主要是通过地市长途客车,从二、三级市场的中心城市带货。
于是,X公司决定:
1.办事处增设库房,并升格为分公司,分公司经理是当地最高行政长官,统一负责当地市场各产品分公司的销售管理工作。
2.文员直接对分公司经理负责。他们终于有了“后台”,原来面临的“服务与管理”的双重角色冲突,得到了彻底解决。
3.增设市场助理一职,协助地市分公司经理管理市场,重点是统一管理促销员(以往是各产品分公司自行管理促销员,各自为政)。
4.增加了仓库保管员1人,出纳1人,送货员2~3人,地市分公司则归总部的业务管理中心统一管理和协调(比如共同敲定市场计划等),借此希望建立产品分公司与地市销售分公司的矩阵式管理架构,实现低成本、高效率、服务更多客户、深耕细作的经营平台。 

问题再现
近一年的实际操作下来,新问题又产生了。
1.地方分公司经理有职无权:在各产品线销量贡献中,50%来自于产品分公司直属的区域经理,35%来自于地方的产品经理(由各产品分公司的区域经理实际管理)。尽管地市分公司经理隶属于总部的业务管理中心,但他们实际管理的市场仅仅是专属人员操作的县级市场。地市分公司经理与区域经理之间,仅限于沟通和协调,而区域经理又是地方产品经理的实际管理者(正因为此,产品经理第一时间掌握了大量的产品政策等,也是实权人物),所以,地市分公司经理的地位被边缘化。
这一变革前存在的问题,现在并没有得以改善,各产品线之间的协调难度(何为重、何为急)依然很大。
2.仓库安全问题:一些库管人员监守自盗,甚至携货潜逃。
3.分库货源不均:分库与大库的货源不均,有的滞销超期,有的缺货。
4.分库利用率不高:分库的日开单量只有七八单,各分库发货量占整体出货量30%左右,人员闲置严重。
5.管理费用大幅上涨:公司整体费用急剧增加了38%。

又逢连夜雨
这些问题尚没解决,公司又遭遇了“行业高点,利润冰点”的行业性低谷期。
2006年以来,手机行业再次遭遇产品瓶颈:历经黑白屏、和弦铃音、彩屏、拍照、百万像素之后,2.5G时代的产品黔驴技穷,再也玩不出新花样,产品同质化程度一点不亚于2000年。
而且,手机生产链已经高度市场化,有钱就能“造手机”,品牌手机面临“贴牌机、五码机”等超低价机型的冲击。农村市场的启动,更成了低价机型的大舞台(普遍“重价格,轻品牌”),品牌手机丢了约30%的市场份额(甚至更多)。
X公司经销的众多品牌快速疲软,特别是国产品牌销量仅达到历史最高销量的40%左右。如此业绩,何以支撑庞大的营销队伍?
才推行了一年的新变革,很快又到了十字路口。究竟是应该取消地市分公司,还是继续深化矩阵式管理?
无奈之下,公司陆续做了以下尝试:
1.重新评估地市产品分公司的效率,根据客户增量、销售增量、费用增量对比、分库供货占比等数据分析,对效益较差的分公司裁撤编制。
2.进一步强化进销存信息化平台建设,各分库引进库龄概念,超期库存与地市分公司经理考核挂钩。
3.强化人力资源共享,减少人均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地市分公司的人员编制,同时对业绩下滑较快、利润贡献较小的产品线,收缩甚至合并业务队伍和促销人员,同时撤销市场助理职位。
4.依然强化地市销售管理,压缩总部各产品分公司的销售服务人员,特别是内勤人员。

松下幸之助带领下的松下事业部制也是十年集权制、十年授权制,做销售管理更是兵无常势。X公司清楚,以上举措还只是局部改善,为了优化管理结构、适应市场需要,今后或许还要不断摸索更多的玩法。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销售与市场网 www.cmmo.cn(作者: 常玉龙)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酷毙

雷人

鲜花

鸡蛋

路过
收藏 邀请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4-25 07:31 , Processed in 0.03442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