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与市场网

国际大牌的新殖民阴谋?

2016-11-15 16:32| 查看: 126884| 评论: 1|原作者: 杨江涛

摘要: 国际大牌把主要精力放在智能创造上,处于产业链的顶端,表面上跟发展中国家共同致富,实际上只让它们参与低端制造。


       工业化带领世界走向一个新时代,然而从另一个角度回头看,以英国为首的工业革命,是一场黑色的工业革命。
       这场工业革命,在当时看非常进步,但从今天的立场来看,则是一条垃圾的发展方式,那就是它最终调动了全球资源的大挪移。
       这就是我们熟知的殖民主义时代,由于这些大工业生产线是在殖民国家,所以这场工业革命的变革,基本上是把被殖民国家的资源拉回殖民国家,经由加工,再分发到世界各地被殖民国家的市场。
       在这场工业革命里,世界的资源被到处挪移,是一场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之路。

毁人之国非攻也

       到了20世纪,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列强对殖民领地进行争夺并重新分割,相互之间打得不可开交。
       最终,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些被殖民国家纷纷独立,原来的工业发展模式土崩瓦解,于是进入新殖民主义时期。
       帝国主义想出了新的办法,就是品牌战略。
       在新殖民主义时期,原来的殖民者和被殖民者变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两种国家之间的关系,由原来的殖民者和被殖民者那种赤裸裸的欺压关系,披上了友好互助,共同发展的外衣。
       这其实是一种更隐蔽的压榨方式,让发展中国家在没有痛感中流失更多血液。
       具体的做法就是,不再从你国家拿走资源,而是就地取材,利用你的自然资源和人力,甚至在你的国家直接投资建厂,变成你国家的实业。
       发展中国家高兴得屁颠屁颠的。用自己的人,自己的自然资源,以高污染、高能耗、竭泽而渔的方式获得所谓的飞速发展。
       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当然也高兴:创造了这么多就业,这么多GDP,然后再把这些加工成品或者半成品,出口给发达国家,从中谋取微薄的利润。
       非但如此,他们用自己的血汗换回来的外汇都可能拿不回来,被用来投资购买这些国家的国债。
       这就相当于发展中国家增加了外汇储备,具备了发钞的理由。于是发展中国家就增发与外汇储备相对应的本币在本国投放。先持有增发货币的人,就会变得更富。而那些劳动者的存量财富则通过本币的增发被掠夺,加大了贫富差距。表面上工资在增长,实际上购买力在下降。
        这就是我们的收入成千增长而房价在成万增长的根本原因。
       这个就是新殖民主义通过经济发展的模式来分化发展中国家人民向心力、凝聚力的一种方式。
       毁人之国而非攻也。

“食物链”的顶端

       我们看看耐克这样的企业,它们几乎没有一条生产线,把所有重资产都抛给发展中国家。它的加工商是东莞裕元鞋厂,分销商是盛世长运,还有之前的百丽。
       耐克只负责挖掘明星,做一些漂亮的创意概念和一些时尚的品牌广告片,去占据顾客的心智。
       同样是东莞裕元加工出来的鞋子,耐克可以卖到1000元,而裕元只能卖100多元。
       一台500美元的苹果,日韩人赚取了其中核心部件的120美元,美国人赚去了品牌研发与科技创造的360美元,富士康人只赚取了区区12美元。
       美国人把自己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智能创造上,永远处于产业链的顶端。表面上是跟发展中国家共同致富,实际上只让发展中国家参与低端的制造,耗费发展中国家的血汗和自然资源,并以污染这些国家的环境为代价,谋取自己的高额利润。
       阿迪、宜家、麦德龙、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赛百味……这些国际大品牌无一不是走这样一条道路。
       这是一种新的压榨方式,也是一种新的殖民方式,当我们看似高贵优雅地享受他们的服务时,其实是另一种被殖民。
       按陈志武教授的观点,发展中国家的这种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自然资源有枯竭的一天,人口红利也有消失的一天,而所谓的制度优势资源,才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发展之道。
        比如韩国,自然资源极其匮乏,人口优势也不明显,却能实现经济上的领先,并且生态环境保持得非常好。这个后面详细谈。

品牌战的“阴谋”

       我早年做了很多饮料企业的营销咨询,所以对国际公司的运作比较了解,它们的桥段的确比国内企业要高出一截,懂得占据稀有资源。
       而中国企业更多从事加工制造,这种习性使得它们更依赖产品,甚至连思考方式都僵化了。
       看看国产品牌的运营之道,什么6个核桃、5个半柠檬,什么营养快线,基本上都是立足于产品的思考。
      再看看国际品牌,可口可乐立足于畅爽,雪碧立足于凉,德芙立足于丝滑。这种思考方式与立足产品完全不同。老外更多立足于顾客的体验端,不论是畅爽,还是凉,还是丝滑,都是体验,而这些体验的感觉和词语,都是有限的,所以我把这些称之为有限资源,或者说是稀缺资源。
      人的感触体验就那么几种,外资品牌把自己的品牌跟这些体验进行了关联,就等于优先获取了这些优势资源,而中国企业还停留在产品特性上。这些特性千差万别,其实是不值钱的。
       有人说,外资企业进入中国,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尽可能地消灭中国的本土品牌。
       它们收购中国品牌的目的无非两个,一是软禁至死,为自己的品牌推广铺平道路,比如欧莱雅收购中国的日化品牌。二是直接让这些所谓的中国品牌为自己服务为自己赚钱。比如青岛啤酒,第二大股东英博公司放弃股权之后,已经被日本朝日集团全面控股。
      外资公司,只要控制了心智端入口,就掌握了所有的话语权,它们想把中国企业都变成干粗活的,而它们自己在高精尖的科研、品牌建设上牢牢把控,绝不允许中国人在顶端出现,就像金融圈的犹太人,绝不允许犹太人之外的人进到这个圈子,这一点甚至连白人他们都歧视,亚裔人士更不用提了。
       品牌战略,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新帝国主义者的新殖民方式。
       而很多中国企业所提出的品牌战略,更多的是通过描绘一个远大的蓝图,来坚定同盟者和顾客的信心,达到短期套现的目的。再加上大多数中国企业都是个人权威式的管理,企业主往往心猿意马,朝令夕改,很难实现所谓的长远品牌战略。

可怕的韩国人

       三星正是利用中国消费市场的力量,坑杀了日本电子企业。
       三星与日本的电子企业进行大面积合作,利用中国市场旺盛的需求,误导日本企业把所有的筹码都压在LCD技术上。韩国人用自己的秘密武器LED,装备三星公司,突然杀出。
       韩国人通过经济手段,狠狠地坑了日本一把。这种抗日爱国手段,远比我们骂日本人祖宗十八代要高明得多,也有效得多。
       看看韩国人是如何为自己的车企发展铺平道路的吧。
       首尔95%以上都是韩国车,都是10万元钱左右的起亚、现代。我们国家满街都是豪车,特别是一些大城市。
      老实告诉你,人家饭店里面的刷碗工,差不多月工资1.5万元,其他就不说了。之所以韩国人买车没有我们阔气,很多人认为韩国人更爱国,支持国货。
       真正的理由并不止这些。韩国政府推行了一种新的政策,这种政策一石三鸟,既保证了大家都来买韩国汽车,又保证了韩国的天空不受污染,同时也为韩国汽车企业提供重复购买的可能。
       他们具体的做法是:一辆现代汽车10万元人民币,你收入再多,也不会一次性卖给你,而是让你付30%的首付,也就是3万元,剩下的7万元让你分10年偿还。供车的压力非常小,所以基本上每个韩国人都可以买一辆车。就跟我们用蚂蚁花呗去买一部iPhone,然后分期付款差不多。
       等你这辆车开了3年之后,汽车推销员就敲你家的门了,推荐现代的另外一款新车让你试驾。毕竟3年之后,汽车基本都会有很强的技术更新,新车的体验感自然好过旧车。
       于是,推销员告诉你,你只需要再付3万元就可以拥有这辆新车,原来老车的分期付款你继续付就行了。有这等好事,韩国人换车率非常高,但是这些优惠措施仅限于韩国汽车,外国汽车是没有的。
       这个国家政策,就是韩国本土汽车保有量高的根本原因,而且都是新车。
       问题的关键在于,汽车使用3年之后,排污量明显升高。他们把替换下来的车,低价处理给南美洲发展中国家。
       韩国人除了把污染驱逐出自己的国家,同时也有效地进行了贸易保护,使得后来崛起的韩国汽车工业,在这种保护下能茁壮成长。时至今日,韩国汽车仍在世界汽车工业中居于前列。
       韩国政府通过这种量身定制的模式,首先满足国内的需求,利用国内的需求保护本国企业,这一点比那些利用贸易战来保护本国企业的政府决策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一个国家制定出更好的支援自己国内企业的品牌战略,才是更好的图存救亡之道。而不是利用民众的爱国情绪,煽动对他国的仇恨实现贸易战。
       而今我们还能指望民众去砸日本车,来保护国内汽车行业的强劲崛起吗?砸了日本车,并不能让国产车的质量更好,结果只能是日本人抵制我们的农产品出口。我们的爱国情怀,如果需要农副产品生产者来买单的话,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也是对供给侧改革政策的破坏。

国家崛起与品牌战略

       品牌企业是一个国家的实力显现。无论是美国加大对华为、中兴的制裁,还是韩国对日本品牌的抵制,背后除了民族情感,更深一层的是国家扶植企业的品牌战略:一个政府针对本国的需求市场,必须做出几个像样的品牌,而不只是停留在对资源和基础设施的保护上。各行各业只有有了自己的国家品牌,才能真正摆脱新殖民主义者的压榨。
       品牌建设绝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事,而是整个国家的战略重心所在,近期国家力推中国品牌战略,或许正是基于这一认识。
       无论是麦当劳、立顿红茶,还是可口可乐,它们之所以能纵横世界几十年,靠的是什么?产品?技术?答案肯定不是。那是什么?是工业时代的快速复制,是人与机器多年磨合出来的现代化管理手段缔造出来的庞大系统、帝国一样的高效运作系统?为什么它们强调标准、强化宣传?说白了,它们都还是工业时代的成功典范。
        “葡萄架还是那个葡萄架,狐狸已不是那只狐狸!”进入互联网时代,尤其是进入信息免费的渠道多元化之后,市场环境变了,消费者观念也变了。可口可乐的全球萎缩,麦当劳中国股权低价出售,都证明了它们的衰落,像欧美经济一样的衰落。同时,市场经济本质上是竞争,最明显的特征是此消彼长。面对世界“迭代”的绝佳机会,率先行动者必然率先受益,中国一大批有识之士已走上品牌发展之路,尤其是近年,中国传统优势企业品牌的不断崛起,更彰显了这一点。 
       就拿传统中最传统的——吃这一行业,老干妈的多年坚持,海底捞的稳步增长,包括异军突起的一加一天然面粉、西贝莜面村、呷哺呷哺、巴奴毛肚火锅、九毛九、乐凯撒比萨、百宴菌菇拉面、耀军烩面、喜家德水饺、谷连天八宝粥、麻辣王子健康面筋等,都是在市场“迭代”中坚持品牌之路。
       这一大批中国最传统行业的品牌觉醒,一方面,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带来的民族自信、技术红利带来的文化自信、打开国门学会的管理自信,推动它们敢于挑战巨人般、似乎永远不可跨越的国际大品牌;另一方面,是中国企业走过初期挣钱阶段后的自我警醒,加上低层次竞争的惨烈,推动它们开始寻找新的出路,不断挑战自己,试图通过改变行业现状,追求一种自我实现。

编辑:
佳    和    380829298@qq.com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销售与市场网 www.cmmo.cn(作者: 杨江涛)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酷毙

雷人
2

鲜花

鸡蛋

路过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收藏 邀请 分享到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zhaojianhu 2016-11-16 15:35
破雾,发人深思!

查看全部评论(1)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3-29 03:06 , Processed in 0.03397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