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与市场网

《舌尖上的中国》与山尖上的中国食品业

2012-7-31 14:08| 查看: 139041| 评论: 0|原作者: 陈 希

摘要: 所有食品行业从业者都应敏锐捕捉到这一信号:中国食品行业已经来到了分水岭。
近来,中央电视台一个关于中国饮食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爆红坊间,成为沉闷已久的电视文化领域不可多得的一个奇葩。干净利落的解说词,细腻温馨的叙事风格,可触可感的风味菜肴,瞬间激活了国人久被冷落的美食味蕾,唤醒了冰封在记忆深处的儿时回忆。
《舌尖上的中国》引得万人空巷,究其实质,是国民消费升级后对于中国传统美食的一个强烈呼唤——所有食品行业从业者都应敏锐捕捉到这一信号:中国食品行业已经来到了分水岭,方便、快捷、足量型的温饱式需求开始向绿色、健康、美味型的小康式需求快速过渡。凡是不能在本轮大潮中应需而变、与时俱进的食品企业,都将面临着被消费者淘汰的残酷结局。
方向已明,但转型与升级的障碍是什么?根据我们的管理实践,障碍主要有以下四点。
1.中国食品行业的创新是整个产业链的创新。由于中国饮食文化的特殊性,我们的食品工业没有发达国家现成的工业生产线可以利用。不同于奶业的利乐包、饮料业的灌装线,食品行业的创新首先是生产设备的创新。这种全产业链创新的复杂程度远远高于其他产业。
2.食品行业与国外食品业没有时差,战略斡旋空间狭窄。对待独步天下的中华美食,国人的消费习惯是从来不在西方饮食文化下亦步亦趋,而是要求食品行业能够以超拔的姿态做出中国特色。这与其他产业可以利用西方与中国的代差(如汽车工业、IT产业、娱乐产业)进行战略腾挪有着本质的不同。因此食品行业的创新没有标杆可以模仿,只能依靠中国企业家自己摸着石头过河。
3.跨国公司的章鱼型扩张带来的竞争压力。跨国食品巨头的研发、人才、组织和产品本土化的速度越来越快,融入中国本土社会也越来越深。跨国公司的中国市场战略预亏策略及长期培育的一体化方略,极大地威胁着在资本、人才和技术上处于劣势的本土食品企业。
4.产业链条的前松后紧与战略性产业的社会责任构成了双重压力。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基础性食材生产基本处于小农经济阶段,但终端产品都是高度工业化、品牌化的组织态势。这个分散型前端与紧密型后端的鸿沟,带来了品质控制的极大难度与产业政策区别税收而形成的财务压力。近年频繁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基本源于分散型前端的生产造成的隐患。
为什么在《舌尖上的中国》中很多美食我们平时难以企及,是工艺的复杂还是食材的难寻?其实都不是,我的结论是:没有工业化、品牌化和创新化的中国美食,都有淹没在历史烟尘中的危险。因此,结合以上枚举的四大障碍,中国食品业的突围路径如下:
第一,产业层面:构筑结构完备、前后对等、资产明晰、政策均衡的产业链条。加快对传统农业生产格局的公司化改造,站在国家安全的角度看待民族食品行业并给予政策均衡对待(奶粉业的跨国公司的撇脂战略让我们看到了失去产品定价权的恶果),加大对区域性市场壁垒的清扫——这是中国食品业健康发展的塔基。
第二,行业层面:行业协会能够快速发展并充当企业与政府、社会沟通的桥梁。行业自律协议的广泛普及、跨行业的深度整合,都会给食品行业带来巨大的协同效应。
第三,企业层面:“小步快跑”、“专注专业”既是三全成功的密码,也应该是整个行业可以克隆的竞争路径。自觉站在国家安全的高度看待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与系统创新,把研发与营销作为驱动企业的两大引擎,把管理/策略创新、领导/战略创新、愿景/文化创新作为管理者孜孜不倦的追求,一个本土化的企业也可以笑傲中国市场。
编辑:王玉spellingqiu@163.com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销售与市场网 www.cmmo.cn(作者: 陈 希)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酷毙

雷人

鲜花

鸡蛋

路过
收藏 邀请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4-16 18:42 , Processed in 0.03660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